當代雕塑中的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并非當代雕塑特意表現(xiàn)的主題,但根植于傳統(tǒng)中國文化語境中,中國當代雕塑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與傳統(tǒng)的對話,或汲取營養(yǎng)生根發(fā)芽,或在批判中回歸本源。
雕塑藝術家霍波洋認為,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當代雕塑創(chuàng)作中就不乏對“中國元素”應用的作品。但中國元素不僅僅是使用“中國符號”,而是要更加注重中國精神和中國特點?,F(xiàn)在有很多中國藝術家在對西方藝術學習和跟隨的過程中遇到了文化瓶頸,所以逐漸開始尋求“藝術的國產化”,開始立足和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進行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在不同側重點中進行探索。
林大藝術中心總經理王一妃認為,一個成熟的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藝術家應該自然地融入中西文化,更深入地探索自己創(chuàng)作的語言,表達給觀眾。比如,雕塑藝術家蔣朔就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放大鏡,將中國元素與藝術家海外生活的經驗相互融匯,再加入自己的偏好,她的作品在香港、臺灣及海外很受歡迎。
再如著名的藝術家黃永砯的《專列》作品,它描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現(xiàn)狀。鄭林向記者解釋道,當代雕塑的概念已經被拓展到了大空間的概念,雕塑和裝置很多情況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專列》的內部裝修是按照歷史實際情況制作而成。這一作品長21米,由列車車廂、纖維玻璃和毛絨玩具動物組成。作品對那段歷史表現(xiàn)得很深刻。
當代雕塑藝術家王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則是融合“中國元素”的另外一種形式。王中的作品多以陰陽為主題,善于在作品中植入道家思想和東方哲學精神。在其還未完成的新作品中,他還考慮運用多種空間進行作品營造,并融入了機械裝置和影像的藝術形式。目前,王中正在創(chuàng)作北京8號地鐵南鑼鼓巷車站里的一個公共藝術計劃《北京-記憶》,作品以琉璃封存具有代表性的北京生活老物件,拼貼成老北京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的剪影,將老北京的記憶通過封存和數(shù)字交互藝術形式展現(xiàn)與存留,使作品成為傳播和公共事件的載體。
-
上一篇: 校園雕塑載體精神文化氛圍
-
下一篇: 園林雕塑的擺放意義
-
- 玻璃鋼卡通馬拉松熊雕塑
- 12-03
- 雕塑案例
- 廣東東莞玻璃鋼卡通斗牛犬雕塑
- 11-30
- 動物雕塑案例 卡通雕塑案例
- 幾何多切面跑步運動玻璃鋼人物雕塑
- 11-30
- 人物雕塑案例
- 鏤空玻璃鋼水景大象雕塑
- 11-30
- 動物雕塑案例
-
- 深圳購物中心切面玻璃鋼組合花盆
- 12-03
- 花盆案例
- 蘭州室內購物商城玻璃鋼組合花盆
- 12-03
- 花盆案例
- 賓館玻璃鋼組合式花盆
- 12-02
- 花盆案例
- 售樓部異形玻璃鋼組合花盆
- 12-02
- 花盆案例